2007年4月6日 星期五

青少年的前膝腫塊 --- 奧斯古-謝拉德症(Osgood-Schlatter’s disease)

骨科門診常常會有憂心忡忡的家長, 帶著健康、好動、十幾歲的孩子 來求診;急著想要知道,為甚麼 他(她)的小孩 膝蓋下端會 “ 鼓 “起了一個硬塊?有時還會變紅、變腫、會痛?是不是長了骨癌?


十之八、九,這是一種骨 后骨 炎 (Epiphysitis)。 這個在特定部位的骨 后骨 炎,多因持續、慢性的外傷引起,易發生在成長期11~15歲 (粗估約15~25%) 的孩子;臨床上此症類同「骨-軟骨炎」(Osteochondrosis),唯不同的是 此症之骨
后骨,並無血循障礙。


1903年,在X光發明後的9年,美國醫師Osgood與在大西洋彼案的 德國醫師Schlatter,不約而同的利用X光檢查,分別在波士頓及 德國 發表了他們對此症的研究。醫界共此兩人的努力,稱此病為奧斯古、謝拉德症(Osgood-Schlatter’s disease)。


大家都知道小孩會變高是因為骨頭 (尤其是像大腿骨、小腿骨....,等長骨) 長高了。成長期的長骨,兩端各有一個稱之為生長板或骨 后骨 的組織,它是骨骼的生長中心。成長期的小腿,在X光的側面像,可以看到脛骨頂端及前方,有一個 ”ㄏ” 字形、像是象鼻的影像,就是脛骨粗隆的骨 后骨。來自上方的臏骨 (膝蓋骨) 韌帶 就附著在 ”象鼻” 似的脛骨粗隆上(圖示)。

膝關節的蹲屈、伸直、跳躍、著地、….的力量,就透過臏骨韌帶 傳遞到脛骨(粗隆)上。青春期的小孩,骨頭強度還敵不過韌帶;打球、跳、蹲、......的力道,沒傷了韌帶,卻傷了還嫌嫩澀的脛骨粗隆骨 后骨。 就這樣,一再反覆的拉傷,造成了粗隆的骨 后骨 炎,厲害的 甚至造成骨 后骨 骨折 (扯斷了!),在膝下鼓起了一個疼痛的硬塊,造成家長的憂心與孩子的困擾。


奧斯古、謝拉德症的治療 只要休息、冰敷、服用一些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、或短暫打石膏或以支架固定膝關節,大都很快就會好。 但 鼓起來的硬塊 不會消失;而困擾的是 下一次打球 又很可能還會再痛起來! 通常,這種情形一直要到18 ~20歲 骨骼成熟了,脛骨粗隆完成 骨融合 之後,症狀才終止。但若有骨 后骨 骨折的個案,則因骨折無法癒合;會在韌帶與脛骨間,形成游離骨,有如廟前石獅口中的石球,會滾動而特別疼痛; 需以手術取出骨塊及鈣化物才能改善。


雖說奧斯古、謝拉德症不是甚麼大不了的病,但 文獻上亦偶有惡性骨癌的零星報告;唯 是否是一開始就是骨癌誤診,或是 真由此症而來,頗有爭議。有膝下疼痛硬塊的年輕孩子,還是應該找醫師看一看,不能掉以輕心。

沒有留言: